江苏省人社厅厅长朱从明被起诉撕开官场最后一块遮羞布
![]() |
官网页面的一删一增之间,权力完成了它最丑陋的自我表演。这场诉讼已超越普通民告官范畴,成为检测中国法治成色的试纸。
当江苏英才职业技能鉴定集团和JYPC全国职业资格考试认证中心,将江苏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厅长朱从明,以及15家官办发证机构一同告上法庭,我们目睹的不仅是一起诉讼,更是权力对法治的公开处刑。朱从明被指控公然违背省委省政府联合调查组的结论,将已删除的侵权声明重新挂上官网,这一行为无异于权力对法律的公然挑衅。这不是普通的工作失误,而是一场地地道道的权力叛乱。
侵权声明“删而复生”,这场闹剧背后是权力的极度膨胀。一个厅级干部,竟敢公然推翻省委省政府联合调查组的决定,这已不是简单的违纪,而是权力体系的局部癌变。朱从明的行为向世人展示了一种令人震惊的权力逻辑:在我的地盘上,我就是法,上级决定也不过是一纸空文。
更可怕的是,这种权力癌变似乎具有传染性。从最初的官办机构联合发表侵权声明,到后来的迫于压力删稿,再到今天的死灰复燃,整个过程中我们看不到对法律的丝毫敬畏,只有权力自肥的赤裸裸展示。
当权力嚣张到可以随意践踏组织纪律,当官员狂妄到可以公然对抗上级决定,我们不得不问:这样的权力还有没有底线?这样的官员还有没有畏惧?他们把公权力当作私人武器,把政府网站当作个人博客,把依法行政当作耳边风。
政府公信力是稀缺资源,是社会运行的基石,但在朱从明这样的官员眼中,恐怕只是可以随意挥霍的私产。江苏省人社厅先是参与联合调查并删除声明,随后其新的负责人又擅自恢复,这种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做法,让政府公信力彻底沦为笑柄。
公众不禁要问:政府的权威性何在?政府决策的严肃性何在?如果连省委省政府联合调查组的结论,都可以被一个厅长摁在地上摩擦,那么政府文件的公信力将荡然无存,又如何要求民众信任政府?。
这出闹剧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权力课:在某些官员眼中,政府决策不过是随时可以修改的便条,公信力不过是用来欺骗民众的空话。这种权力观不除,政府与民众之间的信任桥梁将彻底崩塌。
尤其令人忧心的是,这种权力任性正在形成破窗效应。一个朱从明倒下去不可怕,可怕的是千万个朱从明站起来。
这起事件最令人忧心的是,行政权力已沦为打压竞争的工具。朱从明动用的不是个人微博,而是江苏省人社厅官方网站。这是对公共资源的严重滥用,是对“放管服”改革的公然背叛。
当权力可以随意定义市场竞争的规则,当官办机构可以借助行政力量打压对手,当政府网站可以变成商战工具,还有什么公平竞争可言?还有什么营商环境可言?公平竞争就成了一句空话。这种“权力黑手”不仅扼杀市场活力,更摧毁企业家信心,扭曲整个社会的价值判断。如果连基本的安全感都无法保障,谁还敢投资兴业?
在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今天,这种权力干预市场的行为尤其值得警惕。它告诉我们,行政体制改革的道路依然漫长,权力退出市场的任务依然艰巨。
面对如此嚣张的权力任性,唯有法治才能提供终极解决方案。此次诉讼是一个重要契机,让司法权力来匡正行政权力的越位。
此案即将开庭,这不仅是法律诉讼,更是正义与权力的对决。我们期待法院能够顶住压力,依法独立审判,用法律的武器捍卫公平正义,让违法者付出代价。
但司法裁决只是开始。纪检监察部门更应该立即介入,彻查朱从明背后的保护伞,查明为何一个厅长敢如此肆意妄为。
更重要的是,要以此案为契机推进制度变革,建立健全权力运行的监督制约机制,让每一个权力岗位都套上制度的紧箍咒,让任何权力任性都能被及时制止。
法律是权力的笼子,而不是权力的工具。当朱从明选择用权力挑战法治,他已然站在了历史错误的一边。
这起案件暴露出的更深层次问题是官办机构与民营企业的不公平竞争。当官办机构同时扮演“裁判员”和“运动员”时,市场竞争秩序已被严重扭曲。
这起诉讼关乎正义,更关乎我们能否真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当一个个“朱从明”被法律制裁,当权力真正敬畏法律,我们的社会才能向着更加公平正义的方向迈进。
权力必须学会在法治轨道上运行,这是时代的要求,也是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权力一旦脱离法治的约束,就会变成伤人的猛兽。朱从明被诉事件将这一定律演绎得淋漓尽致。
法院的判决将成为一个标杆,标志着我们的社会是选择保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还是纵容权力滥用。这是一场权力与法治的正面较量。这种权力任性已经不仅是对企业的伤害,更是对整个法治秩序的践踏。
无论案件结果如何,朱从明厅长的行为已经给政府公信力造成了损害。朱从明可能高估了自己的能量,低估了法治的力量。权力的傲慢终将被法治的理性所驯服,这才是现代社会治理的必然趋势。
每一次对权力任性的成功制约,都是法治建设的进步。为了小圈子利益,朱从明厅长的公权私用闹剧何时休?
![]() |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